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写的是中秋节,这句话源于宋朝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。下面大家一块儿具体的学习这首诗!
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写的什么节日
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描绘的节日是:中秋节。
由于: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是北宋词人苏轼的典范之作《水调歌头》中的首句。原文为: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译文:丙辰年的中秋节,开心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,喝到大醉,写了这首词,同时思念弟弟苏辙。
所以,文中蕴含的节日就是中秋节。而且该词由苏轼作于中秋节,描绘的节日自然是中秋节。表达作者对尘世间的琐事不喜,想要摆脱牵绊,飘然仙去,出尘脱俗,做一个逍遥天地的人,这几乎是作者久有些夙愿。
《水调歌头》的创作背景
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这句话源于苏轼的词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这首词系苏轼于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所作。彼时苏轼因与推行变法的当权派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,因此自求外放,辗转各地为官。
他曾需要调至离弟弟苏辙较近之地为官,以求兄弟多多聚会,但未能如愿。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,这一愿望仍然没办法达成。公元1076年,苏轼与胞弟苏辙已分别七年,时值中秋,皓月当空,银辉满地,面对一轮明月,苏轼心潮起伏,酒兴正酣,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词章。
《水调歌头》的写作手法
《水调歌头》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。具体如下:
从艺术收获上看,它构思奇拔,蹊径独辟,极富浪漫主义色彩,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。
从表现方面来讲,词的前半纵写,后半横叙。上片高屋建瓴,下片峰回路转。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,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进步。后半纯用白描,人月双及。它名为演绎物理,实则阐释人事。笔致错综回环,摇曳多姿。
从布局方面来讲,上片凌空而起,入处似虚;下片波澜层叠,返虚转实。最后虚实交错,纡徐作结。
全词设景清丽雄阔,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“归去”与直舞“人间”、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,与旷达自适,生活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,极富哲理与人情。
《水调歌头》的要紧句子是哪句
《水调歌头》中蕴涵了生活哲理的句子是: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”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,非人力所能左右。
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则是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蝉娟。”作者在词中问天,实质是在问生活,抒发对生活的感慨。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没办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,进而自我安慰、释然,语气更加旷达,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,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