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的习惯要怎么样培养呢?不少父母会给他定好一天的学习计划,然后过程中会监督他,偏离计划时会提醒或催促他,想如此让孩子培养高效学习习惯。
伴随孩子慢慢长大,父母会感觉孩子应该已经培养习惯了吧。但当父母没再那样管着他,就会发现孩子又不按计划行事了,甚至整个生活都是一团糟。
那为何会如此呢?由于父母进入了认知误区。父母的认知是培养孩子习惯的起点,假如父母的认知不对,是没办法让孩子培养高效学习习惯的。
关于习惯的认知误区
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,不少父母会感觉我教他了,也看见他做到了,他就应该会自己做了。所以父母会寄期望于安排、监督的方法去培养孩子的习惯。
这种认知叫什么?就是“他律会形成自律”。但如此的认知本身就是错误的,他律并不会让孩子变得自律,只能让孩子形成依靠、变得非常懒。
在小学阶段,习惯确实是尤为重要的,不少父母也听过一些教育理念,譬如要立规矩,然后也跟孩子商量了、孩子也赞同了,但最后发现还是没用。
为何没用呢?由于父母没记住全部。想培养孩子的习惯,立规矩是非常有必要的,但这有一个首要条件条件。哪些条件?这就要说到人的行为认知规律。
习惯是什么?习惯本质上是行为,是一种惯性的行为模式。到了某个时间、或者符合了某个条件,就会自动地去做出哪种行为,这就叫习惯。
那什么会决定行为呢?人的行为是由情绪决定的。在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,假如感觉到的是高兴、舒服,大家就会想继续做;但若是痛苦、难受的,大家就会不想做。
那什么会干扰情绪呢?第一,事情本身会有肯定的影响,但更要紧的,是大家怎么样看待。想培养孩子的习惯,父母第一是要携带他体验一次过程、然后激起他的积极情绪。
习惯培养的第一件事
假如孩子还比较小,父母大概率遇见过如此的痛苦,就是孩子不想洗头、洗澡。那为何孩子不想呢?就是由于过去洗头、洗澡的过程中,他是不快乐的。
那是这类事情本身让孩子不高兴吗?并非,把身体清洗干净,这本身是一件可以叫人感到放松、舒服的事情。那为何孩子还会不高兴呢?就是由于他对这类事情的怎么看。
不想洗头、洗澡的孩子,总是都有被父母摁着去洗,孩子感觉自己是被逼的,所以过程中他会感到不高兴、不舒服,甚至非常难受、非常痛苦。
培养孩子其他的生活习惯、学习态度也是一样的,不少事情本身并不会让他痛苦,但在过程中,父母没去给他打造一个高兴、舒服的情景,反而常常给他痛苦。
真的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,父母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立规矩、讲道理、安排时间表,第一件事肯定是带他体验做这件事情的过程、并激起他的积极情绪。
只有感觉到了积极的情绪体验,孩子才会想继续做、想自己做、想做得更好。然后才能商量如何立规矩、办法上的引导、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。
那怎么样激起孩子的积极情绪呢?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引导。什么事情都有两面,父母看的是哪一面、引导孩子看哪一面,会决定孩子过程中的情绪。
父母最重要有什么区别
用作文举个例,不少孩子对作文是感到畏难的,然后父母就会想着给孩子报作文的专项提高班,让孩子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,或者背一些范本。结果孩子作文还是写不好。
这类办法有什么用?一定是有用的,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孩子、可能就是用得这类方法。那为何孩子学了还是写不好?由于这类方法并没解决孩子畏难、恐惧的情绪问题。
为何孩子会畏难呢?当然作文本身也有肯定困难程度,但更要紧的、是不少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作文非常重要、作文非常难,常常给孩子灌输如此的观念,致使他感觉畏难、恐惧。
作文就一种表达方法,出色的作文老师,第一必然会激起孩子的表达欲望,而不是盯着方法不放。假如孩子都不敢表达,任何的办法方法徒劳无功的。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真的出色的父母,也会关注孩子的学习欲望和情绪体验,而不是每天盯着他的学习技巧和习惯。这也是普通父母和出色父母之间最重要有什么区别。
这种认知不同会决定父母的视角、决定父母看问题时的情绪状况,进而影响孩子的情绪体验,然后进一步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培养。
父母的认知是培养孩子习惯的起点。感觉他律会变成自律的父母,会想着用控制的方法去培养习惯;这种错误的认知,就决定了孩子的习惯不可能培养起来。
习惯是什么?习惯本质上是行为,而行为是由情绪决定的。父母可以认识到这一点、然后会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况,孩子的习惯才大概培养起来。